返回舊版
95568
En
基金學堂
三大原則正確確定購基時機

  不知道作為基民的你是否有過類似經歷,並已擺脫相關問題的困擾:聽週圍人說他們的基金賺了大錢,於是就急急忙忙地買入,結果就在自己滿懷希望等待高回報過程中,市場卻出現大幅持續下跌,所買的基金很快被套牢;當市場步入反彈,尤其是當市場在某個利好消息刺激下出現反彈時,又迫不及待地對所持基金進行補倉,以期盡早挽回前期損失,結果市場就像專門在同自己做對,所投資金再度被套;一直到基民由於屢戰屢敗再也不敢實施買入,甚至已陷入徹底絕望后,市場卻開始大幅持續反彈,甚至迎來新的一輪牛市。


  如果基民不但經歷過,且至今仍被這些問題所困擾,則顯然表明基民並不會買基金。買基金絕非僅僅是選好投資標的,準備好資金,想什麼時候買就什麼時候買的簡單問題,買基金的時機必須是依據市場表現,且在理性分析基礎上所做出的決策。

 

  其一,依據成交金額變化發出的信號。要知道,市場之所以會階段性交替出現“頂部”和“底部”,根源還在於看多者與看空者反復博弈的結果,而能及時準確度量每個交易日場外資金與場內籌碼博弈程度的只能是成交金額。其中,當市場處於單邊上揚狀態時,場外資金會在賺錢效應誘惑下源源不斷地湧入,從而使成交金額逐步放大,直至想進去能進去的資金都進去了,推動昇勢的量能趨於衰竭,市場便會產生“頂部”;相反,當市場處於單邊下跌狀態時,日益嚴重的虧損狀態不但會對場內投資者產生驅離作用,還會阻止場外資金的買入衝動,於是每日成交金額將日趨縮小,直至想出來能出來的投資者都出來了,導致市場下跌的力量趨於衰竭,市場便會產生“底部”。如,2015年8月26日金融指數出現階段性低點914點,同年9月11日、9月18日、9月28日其成交金額則依次為43億元、34億元和28億元的“地量”,應視為市場發出的買入信號。基民也許要質疑,自己明明知道“天量見天價,地量見地價”這句話,為什麼仍會出現大量的操作失誤?原因就在於許多投資者將行情回調過程中的縮量誤作“地量”而提前抄底。然而,這個成交量究竟能否構成名副其實的“地量”,並不是基民或某些專家的主觀想法。有效甄別“地量”的關鍵在於必須搞清楚行情回調過程中的縮量同真正“地量”的關系。如2009年8月4日市場進入週期性調整后,其第一階段下跌時的最小成交量——2009年8月11日的1261億元,雖較之前形成的“天量”3029億元大幅萎縮,但與前期244億元的“地量”相比,結論自然不言而喻。

 

  其二,依據市場對利空消息做出的反應。許多基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剛剛出臺的是重大利好消息,跟在后面買入,結果卻被牢牢套住。如2008年4月24日,管理層宣布將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由千分之三調整為千分之一,當天滬綜指也以大漲9.29%來回應,但這一消息也僅讓市場興奮一週,此后便延續跌勢,直至2008年10月28日滬綜指又下跌53.53%后方開始反彈,自然使那些聞利好追高買入者被套其中;明明剛剛出臺的是重大利空消息,跟在后面賣出,市場卻似乎跟自己做對,一路展開逼空式上漲,結果不得不吞下踏空苦果。如央行宣布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次日滬綜指以上漲2.87%相回應,並一路上漲至當年10月16日本輪牛市行情方告終結,滬綜指較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前3月16日的2930點又上漲兩倍以上。


  由此可見,消息出來后,究竟屬利好還是利空,基民自己的認為和某些專家的看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場對消息所做出的反應。因此,基民必須遵循這樣以下三條原則:一是不論是遇到何種消息,也不管都有哪些專家、權威對此進行何種解讀,都只應依據市場的實際表現決定自己的投資行為;二是牢記股基盈利靠的是持續向上的中長期市場趨勢,必須等待市場中長期趨勢明朗后再決定如何操作;三是單邊揚昇趨勢中突遇利空而市場仍舊持續向上,可視為買入信號,單邊下跌趨勢中出現的利好則應作為賣出信號。(文章來源:2016年7月30日 中國證券報)


服務渠道
  • 網上銀行
  • 手機銀行
  • 電話銀行
  • 營業網點
  • 我要咨詢
  • 我要建議
  • 在線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