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舊版
95568
En
今日民生
發力供給側,銀行須做到“三結合”

  《人民日報》(2017年04月17日18版)財經論罈 作者:中國民生銀行行長鄭萬春

  當前,中國正面臨經濟與金融兩個領域的雙轉型,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主要內容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銀行業改革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同時,新製度、新科技、新理念、新模式也對銀行業傳統的理念和經營提出挑戰。銀行業要更好地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做到“三個結合”。

  一是銀行自身業務創新與服務實體經濟相結合。

  銀行業務創新不能為創新而創新,而是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圍繞“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展開。

  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有保有壓、有扶有控,適當壓降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比重,特別是要退出“僵屍企業”,同時通過多種投行類金融工具,支持企業兼並重組,服務行業整合昇級。

  深入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區域政策和市場形勢,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方向準、有潛力的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重點布局“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為產業昇級和供給質量提昇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創新金融供給,探索實施市場化債轉股,支持企業去槓桿,推進投貸聯動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

  發展普惠金融,補足經濟短板。銀行要積極探索適合不同群體、不同市場的產品和服務方式。比如,在農村發展村鎮銀行,大力發展手機銀行、直銷銀行,降低運營成本,為客戶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普惠金融服務。

  同時,在金融創新中嚴格執行監管要求,強化自身經營約束,確保各類業務均衡發展,嚴格執行國家調控政策,防止“脫實向虛”“以錢炒錢”和不合理的加槓桿行為。

  二是銀行風險防控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相結合。

  商業銀行在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應深刻洞悉潛在風險點,嚴守風險底線,當前尤其要高度重視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近年來,隨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國銀行業不良率和不良額持續上昇。去產能,意味着部分企業將退出市場;去庫存,意味着部分房地產企業的槓桿轉向居民;去槓桿,意味着部分企業可能出現資金緊張、經營困難。“三去”過程中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銀行的信用風險暴露。對銀行來說,一方面要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加大信貸結構調整力度,確保新增授信質量安全;另一方面,要用好核銷、重組、轉讓等傳統手段,積極探索運用債轉股、不良資產證券化等新方式,多措並舉處置不良資產。

  美聯儲已啟動加息週期,其貨幣政策溢出效應導致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性加大,我國股市、債市、匯市也相繼出現波動和調整。隨着業務創新加快,部分金融機構期限錯配、加槓桿等現象比較突出,容易引發金融市場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須嚴格執行宏觀審慎管理要求,落實全面風險管理製度,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切實防范流動性風險。

  三是銀行業自身改革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

  我國正處在製度完善、經濟轉型、技術昇級的關鍵階段,城鄉、區域、行業、企業差距較大,金融需求各異。這就要求銀行改變過去雷同的客戶定位、相似的產品服務,依據自身的競爭優勢,加快向差異化戰略、特色化金融供給轉變,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金融需求。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製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銀行也應加快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不斷完善股權架構、“三會一層”等現代公司治理機製,提昇銀行適應改革大勢和市場形勢的能力。

  此外,在利率市場化和技術進步背景下,銀行盈利模式、內部管理、服務方式、風險管理、成本管控等都必須進行重大調整。從粗放經營向精細化管理轉變,需要提昇銀行內部的人力、資負、風險、科技、運營、成本控製、精細化管理等基礎管理能力,補足銀行自身發展的短板,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主要財務指標
截至2021年9月30日
每股淨資產 11.11元
總股本 437.82億股
境內上市內資股(A股) 354.62億股
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 83.20億股
2021年1-9月
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354.87億元
基本每股收益 0.75元
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年化) 9.29%
投資者關系聯絡
電話:8610-58560975(北京)
   8610-58560824(北京)
傳真:8610-58560720(北京)